艺术瑰宝:粉彩瓷

好看
中华文明瑰宝无数,非遗传承至今,“瓷器”之名享誉全球,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非常闪亮的名片!古今中外典藏爱好者趋之若鹜。其中,创烧于康熙时期的宫廷艺术——粉彩瓷,凭借其端庄大气、清雅别致、柔美高贵之风范,更是赢得了海内外藏友的青睐。
一、康熙时期初创 康熙皇帝是我国封建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六十余年励精图治,集百家众长,潜心研究各种文化,汉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其中古彩这一类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此时,西方正值工业革命时期,康熙皇帝对于西方的科学和工艺也很乐于学习和使用,特别是铜胎画珐琅的技艺,让康熙皇帝爱不释手,便下令命工匠将其运用于陶瓷之上,于是就诞生了珐琅彩。工匠在珐琅彩之上,创新出的一种彩类,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粉彩,色泽粉润柔和,典雅别致,在收藏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不过粉彩在初创时期,色彩比较少,颜色变化很简单,只有粉绿、粉红、粉白等几种而已,但这几种色彩的巧妙搭配,却足够令人神往,在雍正、乾隆时期也就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雍正、乾隆时期高速发展 雍正皇帝勤政爱民为世人所称道,他的文雅审美更是令人赞不绝口。既然皇帝极具文人品性,工匠们当然是要迎合他的喜好,于是对宫廷内饰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调整。当时,民间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在特定的时间里聚集在一起品评花卉,并创作一些诗词画作,宫廷内饰凡是跟花卉有关的都会采取工笔写实的方式呈现,工匠们为了讨雍正欢心,便又创新了一种画法——在玻璃白上由浓至淡地晕染颜色。这种技法可以让物体更具立体效果,在描绘花卉时可以让它更加生动。由于珐琅彩只能在宫廷中使用,民间并没有普及,粉彩作为一种替代,宫廷内和民间双线程精进,便在此时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三、清中晚期衰败 万事万物总是盛极必衰,粉彩瓷也没有逃脱这样的命运。嘉庆之后,粉彩瓷近乎再无建树,宫廷内部延续了乾隆时期的风格,偶尔会出现类似于万花堆、百花图之类的新颖装饰,但要说创新,是没有的。这是因为清晚期由于政治因素与鸦片战争的爆发,清王朝衰败,全国上下民不聊生,更不用说文艺行业发展,与各行各业一样,都进入了衰败期。
四、民国时期承上启下 民国时期战火纷飞,很多老匠人来到尚未被战火波及的景德镇避难,并在这里从事老本行,依旧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全国各地的艺术风格聚集在一起,很多流派相继因为材料的问题淘汰,却也推动了新粉彩的诞生,迸发出更多艺术火花。“珠山八友”就是这个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群新粉彩艺术家,其中刘雨岑的水点桃花装饰技法就是一种创新式画法——在釉面上打一层玻璃白,然后再玻璃白上晕染桃红。整体而言,因为新思想的涌入,陶瓷艺术界变得更加自由、个人化。
五、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正式成立以后,社会高速发展,艺术领域的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复兴,中央更是在景德镇特意设立了陶瓷研究所,专门从事陶瓷的研究、制作、生产、绘制等工作,众多顶尖粉彩艺术家云集在此,如长于山水的王锡良老师、有着“牡丹大王”之盛誉的张松茂老师,共同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当代的粉彩艺术,是在继承传统粉彩的基础上,不断在技法上创新、材料上创新、甚至在装饰技法上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进入到又一个高峰时期。
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沉浸式体验神仙生活
3829
39602 已阅读
沉浸式推理节目
6542
417 已阅读
用音乐书写青春华章
1099
34702 已阅读
你见过长发的王鹤棣吗
719
11940 已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