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的寓意
好看
《千与千寻》是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扛鼎之作。作为日本历史票房冠军,宫崎骏执导的《千与千寻》是唯一同时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与柏林金熊奖的动画长片
《千与千寻》,这部汇集了无限想象力与多元意象的电影,用最通俗又最抽象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温情玄幻的故事。宫崎骏用瑰丽的想象建构了一个虚空的神隐镜像,将成长、爱情、坚守初心等主题,根植于柔情的叙事和美好人性,完成了我们从少年到成年的人格启蒙。
宫崎骏讲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讲述人类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初心,用少女千寻的冒险历程,给予成人社会的信心。千寻坚定无畏、诚实勇敢的抗争感动了所有人。这个故事不只属于孩子,更属于所有成年人,提示我们不要忘记初心,回归向善求真的本能。梦中的小镇看似虚无缥缈,却是现实的真实映照。它启示我们:任何世界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不同的是,有人臣服于规则的驯化而迷失自我,而有人则始终坚守本心有底线地活着。双胞胎汤婆婆和钱婆婆如同硬币双面隐喻世界通行的法则,在善恶有报与价值交换的规制下,沉沦与坚守便是人生底线的两端。第一个故事的主题是想告诉我们,所有人都曾经是孩子,而那种向善求真的初心无须刻意去追寻,只要回望自己的来路即可复得。
另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女告别童年的历程。这个故事以冒险为梦境,通过千寻脑海中自己构建出来的神秘小镇,臆想了一个并不存在的童年回忆。通过潜意识的幻化,千寻完成了对过往童年时光的华丽悼念,将不愿长大的执念无限放大,用终将逝去的过往告诉世人:人生根本无法回头,因为时间这趟永远没有归程的列车,总是一如既往永不停息地驶向未来。
或许没有任何一部电影的主题比《千与千寻》更纷繁芜杂。在或明或暗的耦合维度里,宫崎骏为我们建构了多重隐喻的复调叙事,以神隐的魔幻与想象的能指,全方位展示了电影在人性、社会、心理层面的多维意义。第一重情怀,就是对人性初心坚守的颂扬。宫崎骏在悲观的基调里,坚守童年美好的人生底色,用成年人欲望的放纵来折射童年天真初心的美好。“记住名字”和“不要回头”深刻地阐释了人生不能迷失自我、要勇敢前行的奋斗情怀。第二层隐喻,是对身为资本主义的日本社会法则的人性追寻。阶层固化、物欲横流的日本,某种程度上折射着商业社会游戏规则的冷血本质,金钱至上和丧文化深度溶蚀在日本偏向保守的东方文化与人性氛围中。不坚守规则和努力工作就会被变成主流视野之外的透明人,《千与千寻》将资本对人性的压榨与吞噬展现地淋漓尽致。第三层视野,是对日本从经济繁荣到泡沫破裂并沦为美国附庸的痛心回首。美国的人为绑架是日本经济失血的根源,让日本沉沦在盲目扩张、挥霍无度的自以为是里,牺牲了青年一代的未来发展机遇。宫崎骏将希望投射到青年一代,希望他们能坚守初心,努力工作,找回自我。
宫崎骏用内蕴丰富的意象讲述了一个意味深长、含义丰富的故事。几乎所有的主题都能折射他一直关心的母题,所有的意象都基于隐喻的潜意识投射,让理解的人有其自我层面的理解,让不能理解的人在简单的故事层面理解其想传达的深层意蕴。成长和告别、回望与坚守是电影最想阐释的主题。千寻克服恐惧救回父母、救白龙都是一种成长。不工作就变成动物则隐喻了劳动才是生存手段的主题,而汤屋的性喻指则是对纸醉金迷的日本社会空虚腐化生活的警示。童年的消逝如同永远无法停止的列车,可唯有回望曾经走过的来路,记得曾经的自我(名字),才会在人生的未知旅程中走得更坚定有力。爱情是电影另外一个显明的主题。白龙与千寻的爱情始于当年琥珀川在千寻落水时的施救,而名字的剥夺与复得,则深刻地隐喻爱情的迷失与回归。无脸男的存在以暗恋千寻的暗线形式,向我们展示了爱情的悲情与伟大。而影片更深层的内涵,是想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或许都是无脸男,真正的爱情极其匮乏,可遇不可求,因此显得更加珍贵。
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和解是宫崎骏试图探寻的另一主题。白龙原是名为琥珀川的河神,却因为人类对河流的开发填埋失去生存之所。某种意义上,白龙已死并迷失为异世界的存在,而千寻的出现则帮其找回了自我。环保的主题从腐烂神在汤屋洗澡的内容很容易获悉,满身污垢的腐烂神吐出了无数人类制造的垃圾之后回归为纯净的河神,宫崎骏让静默的山川河流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和解,既承载了对现代工业对自然环境破坏的隐忧,又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白龙与无脸男的角色,分别隐喻爱情的两种形式。对无脸男而言,千寻是这个世界唯一对其有所回应的人。千寻如暗夜里的一束光,温暖了无脸男的整个人生。无脸男是爱情迷失的代言,他的爱情观认为爱只需要付出全部,可是这种付出却错了对象和方向。白龙和千寻则是真正爱的人。爱是双方的,一厢情愿不是爱情。爱需要遇到对的人,双方感情的产生有共同的经历和积淀,彼此牵挂并随时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这才是爱情应有的样子。《千与千寻》展示给我们的最终的悲情在于:嘱咐千寻不要回头的白龙和留在钱婆婆身边的无脸男都没有陪在千寻的身边。或许,宫崎骏只是想告诉我们,与最爱的人相濡以沫,与次爱的人相忘于江湖,可是,我们总是分不清哪是最爱,哪是次爱,哪是次次爱……
《千与千寻》影射了很多简单的道理,闪烁着情感治愈系的温暖之光。历经磨难的千寻接过白龙的饭团狼吞虎咽之时潸然泪下,疲倦的老鼠(巨婴)和小鸟(鹰)安睡在千寻的腿上,钱婆婆送给千寻的闪亮的紫色扎头绳,白龙对千寻不能回头看的叮嘱……大量动人的细节都闪烁着温情的光芒。因为对欲望的放纵,成人随时有变成猪的可能。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都时刻提醒我们在后人类时代过度释放欲望的风险。只有克制欲望,才能永记初心。世人皆孤独,在无边的孤独面前,所有人都是无脸男。在他者导向的欲望社会里,我们不能过度卑微和讨好他人,以致失去自我。每个人都曾渴望特立独行、坚守自我,可庸俗的社会却最终将我们变成规则拘囿之下最讨厌的人。我们日复一日地工作,完全忘记了生命应有的意义,那些曾经的梦想与远方,都已无法“诗意地栖居”在灵魂深处。最终,我们都活成了记忆中面目全非的人,那些曾经的梦想,那些身边的人、事、物,那些原本想要活成的样子,都已随风而逝。或许,这才是影片结尾主题曲响起时无数成年人哭泣的原因。
《千与千寻》的成人秘密或许很多人都没懂。它是一首告别童年、关于成长记忆的青春骊歌,是一则事关集体记忆的家国寓言,更是一部追索生命初心和人性未来的梦境哲思。整个故事既是千寻对自我成长的焦虑投射,是其迷失自我到最终回归的梦境展示,也是探寻日本社会迷失的国家寓言,更是以人类集体记忆之名,对过去与未来联结的生命终极价值的深度追寻。
人生何处是起点与终点,或许千寻的梦幻之旅告诉了我们答案。布满苔藓的石像静默地矗立在洞口,隧道深处联通神界与人界。千寻的整个历险过程仿佛或者就是一场梦,但每一步都是从起点到终点的丈量。每个人都会走这样的路途,我们无法说清它何时开始,也不知道它的终点何在,只需要勇敢无畏地走下去,一路向前,一路随风,热泪盈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