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在古代叫什么

好看
荷花在古代叫什么,这就首先涉及一个问题:对于一种花的命名,在古代是颇为神圣的事情,缘何是这个名字而不是那个名字,蕴含有很深的文化解释。那么,我们所再也熟悉不过的荷花为何被命名为“荷花”呢?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一个极短的释义:“荷,芙蕖叶。”即“荷”起初并不指花,而专指叶——芙渠之叶。这就又出现新的问题:为何将其叶命名为“荷”?为何将这种花命名为“芙蕖”? 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是这样阐释的:“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大叶扶摇而起,渠央宽大,故曰夫渠。”仔细一品,不由心生感焉:即便是给一种常见的花命名,古人也可谓是绞尽脑汁,穷尽其理,一丝不苟,如此才能恰如其分,名实相符,并且由此给这天地注入一片盎然的诗意。
荷花在古代有许多好听的名字。最为常见者,比如莲花、芙蕖、水芝、菡萏、芙蓉、藕花等等。这就带给今人一个疑惑:不就是一种花吗?取一个名字即可,多么简单明了,为何非要取这么多名字,搞得人云里雾里。就像孔乙己会写四种“回”字一样,有什么意义?到底有没有意义,我们且从诗歌角度来探究一下。
以“莲花”这个名字为例,荷花为何又叫莲花?还是《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清人徐灏说之所以叫莲,是因为莲蓬形状像蜂巢一样相连。“莲”本义是莲子,后来便用来称莲花。《西洲曲》中即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诗句。此诗写的是一位少女对心爱之人的苦苦思念。“莲子”者,取其谐音,乃“怜子”即“爱你”也。多么含蓄,多么深情,多么真挚。在这样的诗句中,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莲”换作“荷”的。
再以“菡萏”为例。“菡萏”者,尚未盛开之荷花也。纵观古今,数南唐中主李璟写到这个名词的词句最佳:“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本词写的是思妇深秋怀远,开篇便是荷花味去叶枯的衰败,以渲染忧愁无限的氛围。此处的“菡萏”就其意思而言,当然亦可换成荷花。但这么一换,一方面极不押韵,读来也少了份沉重之感;另一方面,就思妇而言,她可以在深深的期盼中看着“菡萏”一天天地成长,最终盛开,最后凋败,这就有个时间流程在里面,更为突出其等待之长,期盼之深。显然,仍然不是以“荷花”能够轻易替代的。
“芙蓉”呢?荷花其他名称之中,数这个最为雅致。那么,荷花缘何又叫芙蓉?芙蓉本指木芙蓉,属于锦葵科,因其红艳如荷花,故借用其名来称荷花。屈原《离骚》中便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最为有名的,当是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句子。这里的“芙蓉”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换成“荷花”的。首先读起来就不顺口,其次,这句诗暗藏一个比喻:那荷花就像是从清水中生长出来的木芙蓉。因为唐代还是将被称作“水芙蓉”的荷花与“木芙蓉”区分得很清楚的。如果换作“荷花”,那比喻的意味便失去了,此诗也便大为减色。
所以,如果按照正常要求,一个学习之人必须要有这方面的积累,你不但要知道荷花,还要知道它一系列的名称。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至少你在这个诗歌的国度作诗的时候,便于斟酌锤炼,选准“对象”。 可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种死记硬背的东西,不但价值不大,而且无趣得紧。所以,倘若你去到有荷花的地方观赏,你随意即可发现,不论那荷花以怎样的形态呈现,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呼其为“荷花”,极难冒出什么“菡萏”“莲花”“芙蓉”来。随着科技发达,查寻工具泛滥,人工智能出现,我们的学习也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反对再将这些“无用”的名词反复记忆。
但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给万物命名的历史。荷花起初有名字么?没有。那座秀丽的山峰呢?那汪清澈的湖泊呢?那只飞奔的走兽呢?那棵茂盛的树木呢?它们本来都是没有名字的。是为万物之灵的人为之命名后,它们才对人类的存在有了价值。我们拒绝知道它们的名字的行为,其实就是拒绝那传承已久的文明的行为。
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影视和小说结局竟不同
3733
97345 已阅读
华妃差点就不是她了
2961
47020 已阅读
华妃竟然差点换演员
964
82988 已阅读
内娱公认好脾气
78
38494 已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