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评分几乎满分!
好看
如果你看过《凯尔经的秘密》《海洋之歌》和《养家之人》,也许你会对片头出现的“卡通沙龙”(Cartoon Saloon)厂牌标志感到亲切;也许你会吃惊地大呼,“这竟然都是一家工作室做出来的?!”无论反应如何,三部影片中诗意动人的画面肯定会在你的记忆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狼行者》在著名电影评分网站“烂番茄”上更是获得了难得一见的“99%的新鲜度”,观众评分更是几乎达到了满分。这部佳作究竟拥有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狼行者》的世界一探究竟!
视觉冲击:重新发掘手绘的魅力
正如工作室的名字“卡通沙龙”所暗示的那样,《狼行者》是一部让当代观众梦回“卡通时代”绘画风格的作品。二维的人物,手绘的线条,不均衡的上色等在“动画”世界中才存在的特点,既让我们这一代人找到了童年观看动画的感觉,又仿佛回到了动画的“童年时代”。绘本般的彩铅和水彩质地,画面有意的平面化,加上拥有“不规整”线条与“失真比例”的人与物,并非“天衣无缝”的视觉效果赋予了动画稚嫩,拙朴,清新的气质,与民间传说的题材相得益彰,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象征意义与解读空间。几乎没有“透视感”的城堡和城市全景,正如导演之一的Ross Stewart所说,“粗黑的线条和凌厉的棱角为罗宾创造出了一个需要逃离的,笼子般的迷宫”。
《狼行者》中每一帧都可以作为壁纸的作画,除了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也充分服务于叙事,体现了动画相较于真人电影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动画自由多样的表现形式增强了情绪的表达。影片开头的罗宾展现出猎杀狼的气势与决心时,她的形象变成了“凶险和紧张”的“表现主义”画风。
人与自然:从冲突到和解?
《狼行者》设定于1650年的爱尔兰,在影片开场就为我们展现了居民伐木的场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的扩大,人地矛盾已经初步显露出来。影片中的城镇和森林,人与狼行者/狼的矛盾都与争取各自的生存空间有关。人类的城墙和武器与狼的利齿和魔法,这些常在民间传说和童话中出现的意象都是冲突的体现,也都在动画的形式中得到了鲜明的具像化。
人与自然冲突的高潮则发生在最后护国公率领士兵与狼行者率领的狼群之间的大战。护国公全力征服森林,不仅仅是为了夺取资源,为殖民地的百姓立威,也是为了征服“异教徒”,“邪恶之物”,“女巫”,这些上帝“敌人”的生存之地,而爱尔兰的原始宗教则根植于自然,宗教战争和资源战争重合在了一起。护国公和士兵们所到之处都充满了红色的火光和黑色的阴影,红象征着血与火,黑象征着暴力与恐怖,而他们想要赶尽杀绝的狼行者则像大自然本身一样,拥有神奇的疗愈能力,不主动攻击人类,但对威胁其生存的人类也会进行反抗。
尤其在十七世纪,在人类即将迎来大规模改造自然的工业新纪元的前夜,森林和隐藏其中的精灵都将消失于工业文明的烟尘中,在某种意义上,《狼行者》成为了一首唱给自然的挽歌。
女性主义:反抗父权与自我觉醒
“这是为你好”——是女主角罗宾的父亲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出于父亲对女儿的爱,但也是父亲为女儿编织的“牢笼”。强大的父权似乎总想“驯服”些什么。父亲想“驯服”女儿,他一次也不想听完女儿的话;统治者则想通过“驯服”林中狼群来“驯服”城中百姓,他每次都对臣民的辩解感到不耐烦,狼行者的话他更是一句都不想听。在谈到为何以女性作为主角的原因时,Ross Steward谈到,在当时的清教运动中,对女性的压迫实在地存在着,影片中的冲突(与最初以男性作为主角相比)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文化,历史与自然:“凯尔特神话三部曲”的最终章
从《凯尔经的秘密》到《海洋之歌》再到《狼行者》,爱尔兰的文化,历史与对自然的关怀一直是电影的重要主题。二维的画风和手绘的痕迹使我们观看《凯尔经的秘密》仿佛在阅读一部中世纪的手抄经卷(而电影本身也是一个关于绘经的故事),亦能化为狼的林中精灵阿斯林也带有狼行者梅芙的影子,具有“不服从”精神的小修士布兰登与伟岸巨大的院长是否也使人想起罗宾和她的父亲?
围绕着修道院的高墙也在狼行者的时空中围绕着城镇,维京人的野蛮入侵也变成英国人的“驯化”式殖民,天主教与爱尔兰原始宗教也变为了新教与原始宗教,随着文明的进步,《凯尔经》中人类对森林的畏惧也变为《狼行者》中对森林的征服欲。“狼行者”不只是一个传说中的形象,更成为了一个奇妙的“共同体”,勾连起了自然与人类,男性与女性,历史与现实。在种种冲突背后,我们看到了相互连结和理解的重要性。
正如每一部作品中离开家但又找到家的孩子一样,“凯尔特神话三部曲”之后,“卡通沙龙”仍然会继续发掘爱尔兰文化独特的魅力,开辟出一条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化回归之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