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与文化遗产的对话
好看
安徽黟县西递村的徽派建筑群中,杨紫身着素色明代长衫,手捧鲜花向镜头致意。这场持续五个月的古装拍摄,不仅让观众见证了“小猴紫”向“掌门人”的蜕变,更通过李祯这个角色,完成了一次对中国传统工艺与女性力量的深度致敬。这部聚焦徽墨文化的《家业》,正式拉开了一场影视创作与文化遗产对话的序幕。
在仙侠、宫斗剧占据古装市场主流的当下,《家业》选择了一条极具冒险精神的创作路径。剧组耗时18个月完成前期筹备,足迹遍及徽州12个古村落,最终选定黟县、西溪南等地的200余处徽派建筑实景拍摄。这种“在地化创作”理念,使得剧中90%的场景都浸润在真实的徽墨文化氛围中。
这种创作野心背后,是导演惠楷栋与编剧高璇的“文化苦旅”。为还原明代徽州墨业生态,剧组特邀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第七代传人担任工艺顾问,剧中出现的漆烟墨制作涉及36道核心工序,连杨紫发髻上的木簪都复刻了黄山徽雕技艺。
从《香蜜》的灵动花神到《长相思》的九尾狐王,杨紫此次饰演的李祯堪称职业生涯最具突破性的角色。这个出身徽商世家的掌门人,既要有商海沉浮的谋略,又需承载文化传承的使命。
《家业》的杀青,不仅是杨紫演艺生涯的里程碑,更是中国影视工业向文化深水区挺进的宣言。在这个AI生成内容泛滥的时代,杨紫用五个月时间打磨的,何尝不是一件需要“匠心守护”的文化作品?正如剧中李祯在墨谱扉页写下的“器以载道,艺以传心”,这部作品本身已成为传统文化现代演绎的典范。当观众期待年末荧屏上的“李祯归来”时,或许更应思考:影视创作该如何在流量与质量、娱乐与启蒙之间找到平衡?《家业》给出的答案是——让商业博弈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让女性成长化作文明觉醒的隐喻。这或许就是杨紫与她的“李祯”,献给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礼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