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能当编剧了?

好看
《仙台有树》热播期重剪,吸引了不少讨论。重剪重点是提高了剧情连贯性并降低了观看门槛,修改原本的倒叙设计。男主在乱坟岗亮相的名场面被提前到了最前面;同时把男女主的初遇放到了第二集,情感递进关系会更自然,整体上起到了剧情更快进入主线的效果。
修改之后,不少剧粉的评价是主创团队“听劝”。在热播期对剧情进行修改,如此操作在业内并不多见。比较类似的例子是2018年的爆款剧《东宫》,因为跳崖名场面招致了不少争议,片方进行了重剪再传。但两者的差别是,《东宫》在整个播出过程中因为剪辑混乱导致了口碑严重下滑,片方是对此进行了一定的危机公关。
但《仙台有树》的问题并非单纯的质量问题,而是评论对该剧在创作理念上提出了不同意见,而剧方选择了顺应这种声音,以另一种思路来串联剧情。如此选择的意义其实大相径庭。最基本的道理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如何编排剧情的效果更好,要突出怎样的创作理念,本应该是主创团队考虑的问题,也应由他们决定最终版本是什么才是更符合创作需要的。虽然在如今的创作环境下,创作者的话语权并非主要,但如此让渡还是存在争议的。换个角度看,虽然听取观众意见“听劝”是必要的,但面对一个众口难调的市场,如何判断一种声音的正确性,其实更需要创作者自身的权衡。
而不乏声音指出,原本的剪辑或许更能突出戏剧感和宿命感,此次重剪也被其解读为剧方的“病急乱投医”。但剧方面对观众的“听劝”,早已是行业的常态。在这方面最有名的,莫过于2023年《长相思》“梅林虐杀”,在成片遭遇大量争议后,剧方开放了整段情节的分轨文件,鼓励观众进行二次剪辑。这也成为剧方“听劝”的营销成功案例。此后类似的“听劝”操作越来越多。比如《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的剧情因为响应了观众的呼声,《仵作之死》让独孤遐叔和轻红返场,还有观众希望请车保罗客串,该剧对这些声音的满足被认为让观众看到了诚意;又比如《九重紫》剧方宣布购入被认为高度契合剧情的音乐《戏文说》,带动了二创狂欢。
这种“听劝”的实质,剧方为了响应新生代观众爱互动、爱表达的需要,在运营服务上加强了互动属性。从最初加入弹幕身份、丰富弹幕特效,到打造专门的在线讨论区、由演员空降,再到各个播剧节点的主创直播成为惯例、打造剧集衍生综艺,打造可以让角色和观众在线对话的AI产品等等,都旨在打造剧外更大的互动空间,强化观众的沉浸感和被看到、被认可的满足感。
有一些评论指出,观众是消费者而非生产者,如果生产者把创作决策让渡给观众,这样的选择是否真有其价值?这或许也是这波重剪操作“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所在,观众并未为此买单。诚然,行业需要“听劝”,要更多地听到观众的声音,但这种“听劝”不应该是选择性的,在容易处着手表现出讨好,而应该听到那些更普遍的声音,去提升剧本品质、培养实力演员、加强视听处理能力,实现真正的“内容升级”。“听劝”是美德,但更大的美德,理应是让观众看到真正好的内容。
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英国白崖竟藏着天堂
458
11707 已阅读
白鹿自爆压力最大的剧
7334
88521 已阅读
国家的“鸟代表”
2603
69986 已阅读
蓝色大脚的“传说”
7131
78784 已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