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各朝龙纹演变
好看
一、顺治时期的龙
一提起顺治龙纹,肯定会想到“一身三现”或“一身五现”。顺治的龙比较“羞涩”,掩在云中仅露出龙头、龙身三段或五段。这类云龙纹的云朵还十分特殊,它没有延续明代的“十字云纹”,而是通过堆叠浅淡的青花团状晕染色块来表现云雾弥漫的感觉,烘托龙的神秘感。除了龙表现的方式,龙形本身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顺治时期的龙纹基本上还是明末到清初的一个过渡期,遗留了很多明朝龙纹的遗风,比如张着大嘴又圆又大的眼睛,猪鼻子竖起来的头发等等这些特点,同时,也出现了显著的清代特征,如头形立体、鳞片有白边等。由于龙的身体没有与明代出现太大的变化,只是头部更加立体了,所以从龙的整体比例来看,顺治的龙普遍存在“头大”情况。
二、康熙时期的龙
康熙早期还基本上是民窑,中晚期才有了官窑,康熙的龙纹特点非常的鲜明,不像明代的龙纹那么的威仪凶猛端庄,而是表现出游牧民族的野性,生猛的那种生性的那种状态。康熙朝最独特的龙纹就是鱼龙纹,鱼龙纹在明代非常流行,取的是“鲤鱼跃龙门”的美好寓意,明代的鱼龙纹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鱼和龙分别独立出现在不同的画片,共同组成鲤鱼跃龙门的含义,又或是绘画“鱼化龙”,鱼首龙身的形态,而康熙朝的鱼龙纹是鱼和龙共同处于同一画片之中。总体来说,康熙朝的龙倾向于向“蟒蛇”形象在发展,肢体粗壮,尾巴圆润,有时没有背鳍和尾毛。康熙朝的龙纹意气风发、形成了清代龙纹独特的风格。
三、雍正时期的龙
虽然雍正只在位十三年,但龙纹仍旧发展出自身的特色。雍正时期,政权趋于稳定、国富民强,所以龙纹也显露出了“富态美”。雍正龙纹最别致的点就是它能“过墙”。大部分瓷器的纹饰都被内外壁的空间限制住,可过墙龙纹却打破了内外壁空间的隔阂,越墙而出,十分别致!总的来说,雍正时期的龙纹艺术性比较高,它集中吸收了很多元明及康熙朝龙纹的特点,龙的形态多样,如翻转游走,腾空飞龙,出水龙等等,然后发展成自己的风格。
四、乾隆时期的龙
如果说雍正朝的龙是富态,那乾隆朝的龙可谓是富丽。大量的纹饰装饰、丰富的撞色艺术、多样的工艺品种,都在诠释“龙”的意义、丰满“龙”的形象。从构图来看,乾隆时期的龙占据C位,所有的纹饰图案环绕中心的巨龙,而且乾隆时期的龙纹许多以正面形象示人,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
五、嘉庆时期的龙
嘉庆初年,乾隆被奉为太上皇,依旧独揽大权,官窑烧瓷的款式都是乾隆说了算,嘉庆没啥话语权,所以瓷器风格延续着乾隆朝的式样。如这件青花葫芦瓶描绘了九龙穿梭于祥云江海之间,构图生动、龙形威猛,画工精良。太上皇驾崩后,嘉庆帝终于有了钦定瓷器款式的拍板权,才出现了本朝的风格。有些火珠龙纹或云龙纹的龙也不带背鳍,这正是嘉庆朝龙纹与乾隆龙纹的区别之一。
六、道光时期的龙
道光时期的龙头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下颚比较长,甚至比康熙时候“地包天”还要再长一些,给人一种“惊掉下巴”的感觉,而且龙延续嘉庆没有背鳍的特征。除了下巴,此时的龙爪也变得十分夸张。身体纤细,显得龙爪变得非常巨大,甚至显得臃肿。然而细节反而变得不清晰,爪尖与趾部都分不清。总的来说,道光是龙纹多数特点还是继承前朝,但是比之前就衰弱了很多,但是道光的审美还是学习了很多雍正是这种淡雅的风格。
七、光绪时期的龙
光绪对康熙尤为崇拜,虽然朝政长期受慈禧掣肘,但是他依然励精图治,主导洋务运动,确确实实使得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中兴”。光绪朝瓷器的风格有意借鉴了清三代,尤其是康熙朝的瓷器。所以很多人会将光绪朝瓷器称为“小康”。光绪朝的龙纹形象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凶猛蓬勃的雄姿,很有清三代的感觉。但是在细节上依然存在着区别。光绪朝的龙眼也是一个很“独特”的看点。过往龙的眼珠,大多是圆形。而光绪朝有不少龙眼为椭圆形,而且瞳孔使劲儿向前盯,大有冲破眼眶的感觉。
文章来源:(1)你最需要的明清龙纹知识,都在这里了!——世遗泉州磁灶窑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