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破壁”东南

好看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持续增长,众多新能源车企加快布局海外市场,呈现出产业链抱团“出海”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中外新能源汽车企业“你追我赶”的产业发展格局。但也要看到,在“出海”热潮之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也面临着全球关税壁垒增强、国际化本土化能力不足、投资限制增多、产业“内卷化”等多重挑战。
1、关税壁垒下的“造船出海”‌ 2018年,当第一批中国汽车通过货轮抵达马来西亚巴生港时,迎接它们的不仅是潮湿的海风,还有高达30%的整车进口关税。彼时的中国车企在东南亚市场举步维艰:日系品牌占据75%市场份额,欧美车企把控高端市场,本土企业则通过关税保护筑起城墙。转机出现在2022年。随着印尼、泰国等东盟国家相继提高整车进口关税,中国车企开始转变思路。长城汽车在泰国罗勇府的工厂里,机器人手臂将来自中国的电池模组与本地生产的车架精准对接,每90秒就有一辆哈弗H6混动车型下线。这种“模块化生产”模式,既满足RCEP框架下40%区域价值成分的要求,又将制造成本降低18%。至2023年,中国车企在东南亚已建成9个整车工厂,本地化率普遍超过60%,关税壁垒反而倒逼出产业链的“深水区布局”。
2、技术换市场的“降维打击”‌ 在雅加达国际车展上,中国某汽车的展台被当地消费者围得水泄不通。这款续航300公里、售价约1.5万美元的微型电动车,搭载的智能温控系统能自动适应东南亚湿热气候,车机系统则内置了爪哇语语音助手。这种“技术适配性创新”,让中国车企找到了撬动市场的支点。泰国能源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品牌电动车在当地的市场渗透率同比激增240%,其中海豚车型凭借“刀片电池 液冷技术”组合,在高温环境下的电池衰减率比竞品低23%。当日本车企还在为混动技术的专利壁垒沾沾自喜时,中国车企已用800V高压平台、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等“技术武器”,在新能源赛道实现了弯道超车。
3、从出口的产品类型看 我国出海到东南亚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B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价格区间多集中在10~20万元/辆。从趋势看,纯电动汽车的出口均价逐年增长,而混合动力汽车的出口均价逐年下跌;从定位看,两种车型均逐渐步入中端车型主阵营,以更好适应东南亚等新兴国家的市场需求。
4、尽管前景广阔,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仍面临多重挑战。 欧美国家通过加征关税、设置非关税壁垒等方式限制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口。除此之外,非关税壁垒对新能源汽车“出海”的制约逐步增强。一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尚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化程度和本地化能力均显不足,影响了品牌建设和市场适应性;二是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逐步上升,低碳管理也成为车企合规的重要挑战;三是在中美博弈加剧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不断收紧对我国高新科技领域的投资限制和审查,增加了“出海”的不确定性。
中国汽车在东南亚的征程已超越简单的市场份额争夺。从关税博弈到规则制定,从产品输出到生态移植,这场跨越山海的市场征战,正在书写全球产业转移的新范式——不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而是创新者与变革者的共舞。当中国车企的充电桩点亮东南亚的街巷时,他们铺就的不仅是通向市场的道路,更是一条区域经济协同进化的新航路。
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生命告别的“必修课”
7469
64080 已阅读
天生爬山圣体
2568
65979 已阅读
小狗眼中的人类
250
10230 已阅读
盘点国漫中的哪吒形象
6007
99459 已阅读